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台灣戰事(西仔反)爆發,法國軍隊曾多次攻佔基隆以作為封鎖中國大陸的跳板。1885年台灣建省,由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當時作為北台灣主要口岸的淡水逐漸淤塞,尤其在中法戰爭時為了阻擋法軍攻入,身為淡水港進出水道的淡水河口更是破壞嚴重;而基隆港為岩岸、不易飄沙、潮差小、港灣內窄外寬,在軍事上易守難攻,雖然港內礁岩遍佈,但若加以開發,必能成為台灣的重要口岸;戰後,劉銘傳便開始著手整頓基隆港,並委由當時的台灣首富──板橋林家林維源主導建港工事。

除了港埠建設,為了增強基隆的海防能力,劉銘傳沿著港區南北軸線興建數座砲台,包括了現在列為國定古蹟的海門天險(二沙灣砲臺)。於同時間開工的台灣縱貫鐵路,也以基隆作為起點,其中進入市區前所開鑿的獅球嶺隧道,更是台灣、乃至於當時中國的第一條鐵路隧道。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台灣總督府在基隆開始運作,並舉行簡單儀式正式「始政」。日本人將基隆設為台灣與日本的轉運點。

以下為基隆清日時期的基隆古蹟:

基隆古蹟1 – 仙洞巖寺廟

位於基隆市中正區的寺廟,處於市區的東偏北方向,靠近基隆港。它坐落在海拔高度約百米的山上,可眺望基隆港和海景。仙洞巖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當時有福建籍移民在此開墾,並在山上建廟謝神,後來廟宇逐漸擴建成現在的規模。傳說中,仙洞岩原為兩位仙人所居之處,因此得名「仙洞」,被視為一個神聖的地方。仙洞巖包括了多座寺廟建築,其中最知名的是天王廟、觀音寺等。

這些廟宇建築懸掛在山壁上,呈現出獨特的山間寺廟風格,並擁有壯麗的景觀。尤其在宗教節日或特殊日子,會有大量的信眾前來參拜祈福。觀音寺更是供奉了觀音菩薩,吸引了許多信徒前              來參拜。仙洞巖不僅是一個宗教聖地,也是一個具有觀光價值的景點。遊客可以登山參觀,欣賞山間寺廟建築和壯麗的景色,同時也能感受到當地的宗教氛圍和文化底蘊。

基隆古蹟2 – 二沙灣砲台

又名二沙灣礮臺海門天險(源自其營區正門題字),位於基隆市北方的二沙灣地區,是台灣重要的歷史砲台之一。二沙灣砲台建於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年),原為清朝為了抵禦外敵侵略而興建的防禦工事之一。它是當時基隆港防禦體系的一部分,旨在保護基隆港免受外敵入侵。二沙灣砲台坐落在海邊,擁有壯觀的海岸風景。其建築主體由巨大的石頭建成,包括碉堡、碉壘和炮台。

在二沙灣砲台上,可以看到當時使用的大砲、觀測塔等設施,這些都是當時防禦的重要工具。二沙灣砲台曾經歷過多次戰爭,包括中法戰爭和日本統治時期的重要戰役。在這些戰役中,砲台              發揮了重要的防禦作用,保護了基隆港的安全。現在,二沙灣砲台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歷史景點,受到政府和文化單位的保護。遊客可以前往參觀,了解台灣歷史上的防禦工事和戰爭歷史。

基隆古蹟3 – 獅球嶺砲臺

位於基隆市仁愛區的一個歷史遺跡,地處北海岸,海拔約200公尺處,能夠遠眺基隆港及周邊海域,屬於清朝時期的防禦工事之一。獅球嶺砲臺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約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是清廷為了防禦來自海上的敵襲而建立的防禦工事之一。當時,台灣東北部海域經常受到海盜侵擾,因此在戰略位置上建立了多個砲臺。

炮台是以自然山勢為基礎建造的防禦工事,建築採用石材興建,擁有堅固的結構。砲臺上設置了大砲,用以防禦海上敵襲。獅球嶺砲臺曾經歷過清朝與海盜的戰鬥戰爭和日治時期的戰役和襲擾,在歷史上,砲臺曾扮演了重要的防禦角色。

基隆古蹟4 – 獅球嶺隧道

位於基隆市仁愛區的獅球山上,是一條貫穿山體的隧道。獅球嶺隧道建於日治時期,當時日本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工程,包括鐵路、道路等。這條隧道是作為鐵路線路的一部分,連接了基隆港和獅球山地區,方便當地的交通和運輸。隧道全長約300公尺,穿越了獅球山的山體,是一個蜿蜒曲折的隧道。隧道的建造採用了當時的工程技術,並考慮到了山區的地形和地質條件。

隨著時代的變遷,獅球嶺隧道原來的鐵路功能已不再使用,但隧道本身仍然存在並對當地的交通起到一定作用。目前,這條隧道已成為一個歷史遺跡和觀光景點,遊客可以前來欣賞山間的自然風光,同時也可以探索隧道的內部結構和歷史背景,感受日治時期的歷史氛圍,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發表迴響